本章主要记述吴江区(市、县)在第一、二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情况以及“旧志抢救保护工程”中部分旧志点校出版情况。
一、机构
自1984年起,吴江的地方志工作就有明确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但均为非常设性机构。领导机构先后为中共吴江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中共吴江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吴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吴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世纪80年代,地方志和党史机构合一;90年代,地方志与档案机构合一。至2014年,区(市、县)地方志工作机构即地方志主管部门,先后为中共吴江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中共吴江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吴江区(市、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修市(县)志期间,各乡镇、部门、单位也有非常设性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编志工作一完成,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便撤销。
(一)领导机构
1981年7月,中共吴江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成立,由王永志、平静人、杨永耕、姚双雄、韩铎、杜庆云、王梅生、仲永欣、张润凤、林文容、顾慕贤11人组成,王永志任组长,平静人任副组长。1984年1月,中共吴江县委、吴江县人民政府明确全县的地方志编纂工作也由该小组具体负责。10月,该小组更名为中共吴江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由沈育俭、张鹤鸣、夏链、沈文伟、杨永耕、徐大伟、韩铎、于震、吴根荣、顾慕贤、朱永兴、王起臣12人组成,沈育俭任主任,张鹤鸣、杨永耕任副主任。1986年6月16日,中共吴江县委、吴江县人民政府为加强对全县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领导,成立吴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于广洲,副主任委员沈育俭、刘公直,委员陈志明、沈耀坤、杨永耕、庞其才、申德铨、钟金发、王国增、韩铎、吴铭新、宗才正、王新生、吴根荣、潘鸿樵、钱士坤、吴琤。1988年7月21日,调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于广洲,副主任委员陈铁民、刘公直,委员沈恩得、沈耀坤、杨永耕、庞其才、申德铨、张云良、崔世杰、钱士坤、张有林、吴琤、金久益、吴兴国、管腾蛟、潘鸿樵、袁一匡、陈一飞、沈永慧。1989年11月15日,调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张钰良,副主任委员陈铁民、刘公直,委员吴振海、韩铎、沈恩得、吴根荣、沈耀坤、杨永耕、庞其才、申德铨、张云良、崔世杰、钱士坤、金久益、吴兴国、管腾蛟、潘鸿樵、袁一匡、陈一飞、沈永慧。
1990年8月2日,调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张钰良,副主任委员陈铁民、周荣宝,委员沈恩得、沈耀坤、杨永耕、庞其才、申德铨、张云良、崔世杰、钱士坤、张有林、吴根荣、潘兴才、吴兴国、管腾蛟、崔善德、张新华、陈一飞、沈春荣。1991年6月5日,调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张钰良,副主任委员胥锦荣、周荣宝,委员沈恩得、吴振海、周以铨、吴根荣、沈耀坤、杨永耕、庞其才、彭忠国、张云良、李永泉、潘兴才、吴兴国、管腾蛟、崔善德、陈仲达、张新华、陈一飞、沈春荣。1992年5月4日,吴江撤县设市,吴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更名为吴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9月7日,调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张钰良,副主任委员胥锦荣、郑益嘉,委员沈恩得、吴振海、周以铨、吴根荣、沈耀坤、杨永耕、邓亨元、彭忠国、张云良、李永泉、潘兴才、吴兴国、管腾蛟、崔善德、陈仲达、张新华、陈一飞、沈春荣。1993年7月29日,调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张钰良,副主任委员胥锦荣、郑益嘉,委员屠金林、沈恩得、吴振海、李金奎、沈耀坤、吴延元、邓亨元、彭忠国、丁根兴、李永泉、潘兴才、吴兴国、管腾蛟、崔善德、蔡荣生、张新华、陈一飞、沈春荣。1996年9月22日,调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张钰良,副主任委员金明、张莹,委员周炳奎、王海鹰、李金奎、周正华、俞弘声、邓亨元、彭忠国、丁根兴、张雪英、吴兴国、管腾蛟、王达明、蔡荣生、张新华、凌锦良、沈春荣、黄兴泉。1997年6月24日,调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汝留根,副主任委员徐惠民、张莹,委员周炳奎、王海鹰、李金奎、金文华、俞弘声、陈功平、彭忠国、丁根兴、张雪英、吴兴国、马星云、王达明、蔡荣生、张新华、凌锦良、沈春荣、黄兴泉。1999年4月28日,调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程惠明、副主任委员徐惠民、秦星坡,委员周炳奎、王海鹰、李金奎、王晓中、马星云、金文华、俞弘声、陈功平、沈永慧、庄颂佳、张雪英、沈根荣、凌锦良、王达明、蔡荣生、张新华、沈春荣、黄兴泉。
2001年12月25日,调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马明龙,主任吴炜、秦海坡,委员王海鹰、陈雷根、李金奎、王晓中、马星云、金文华、陆虎荣、吴海林、李鹏飞、庄颂嘉、林钢、张留英、王伯泉、何顺法、曹三泉、张新华、陈芳明、陈永康。2003年4月3日,调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马明龙,副主任吴炜、张克明,委员王海鹰、邱顶荣、陈雷根、王晓中、金文华、陆虎荣、李鹏飞、庄颂嘉、童雄伟、王伯泉、马星云、吴勇敏、林钢、何顺法、曹三泉、钱晓荣、陈芳明、程刚。2006年9月22日,调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徐明,副主任秦星坡、张克明、姚海兴、徐晓枫、陈雷根、费云林,委员沈景文、王晓中、沈志刚、徐卫东、胡刚峰、华金龙、陆虎荣、陈林传、季金寿、张志远、倪福明、王剑云、张国生、王剑荣、史建荣、沈建华、王海鹰、肖仲伟、朱建文、姚雪球、张伟秋、倪海江、钱俊、陈强、沈顺根、钟永林、朱卫星、张建华、赵军、张国强、汝少峰、张炳高、吕伟峰、李觉民、李建炯。2007年6月14日,调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徐明,副主任秦星坡、张克明、姚海兴、徐晓枫、张志远、王怡,委员沈景文、王晓中、徐卫东、陈建忠、罗来庆、周建新、陆虎荣、庾国华、季金寿、陈洪根、倪福明、王剑云、张国生、王剑荣、史建荣、沈建华、王海鹰、肖仲伟、朱建文、姚雪球、张伟秋、倪海江、钱俊、陈强、沈顺根、钟永林、朱卫星、张建华、赵军、张国强、汝少峰、张炳高、吕伟峰、李觉民、李建炯。2009年3月9日,调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温祥华,副主任张克明、周志芳、陈正严、肖仲伟、张志远、王怡,委员陆虎荣、薛群峰、薛建国、陈建忠、罗来庆、周建新、何斌华、陶苏苏、顾一鸣、陈洪根、顾海东、秦云方、张国生、史建荣、金祖辉、陈瑞荣、王海鹰、朱建文、查旭东、李建坤、张伟秋、倪海江、钱俊、陈强、沈顺根、杨志荣、王益冰、吴建中、钱玮黎、吕伟峰、汝少峰、石荣、沈建兴、李觉民、李建炯。
2012年5月26日,调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梁一波,副主任陈正严、吴琦、沈向东、肖仲伟、陈强、沈卫新,委员庄永先、薛群峰、薛建国、张伟华、刘文科、沈震松、张林法、陶苏苏、顾一鸣、陈洪根、陆峰、钱俊、秦云方、张炳高、史建荣、金祖辉、高建民、王海鹰、桑小剑、石荣、吕伟峰、李建坤、张伟秋、马伟成、金健康、朱金兆、周群、范建龙、严伟方、崔夏萍、俞前、邵成来、金建伟、陈雷根、李小迟、张志明、沈建平、王益冰、陈琦、陆斌、邱全民。10月29日,吴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更名为苏州市吴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至2014年底,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共有16次调整。
(二)工作机构
1984年1月,中共吴江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下设办公室。10月,更名为中共吴江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下设地方志小组,王国增任组长,负责全县地方志编纂工作。1986年9月29日,吴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地方志办公室)成立,负责日常具体事务,办公地点在县人民政府大院内,沈春荣任主任。县地方志办公室为非常设性机构,主任由县党史办内分管地方志工作的副主任兼任。1988年7月21日,调整县地方志办公室人员,沈永慧任主任,沈春荣任副主任。
1990年6月,中共吴江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县地方志办公室并入吴江县档案馆。8月,县地方志办公室并入县档案馆,沈春荣任主任。1992年5月,吴江撤县建市,吴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更名为吴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至1992年10月,先后在吴江市(县)地方志办公室工作过的有王国增、王复明、陆海鸣、沈春荣、杨晓容、解根生、沈永慧、韩铎、顾安若、吴致和、李克、许惠福、浦德琪、陆廉德、李流芳。
1997年3月,吴江市档案局增设地方志编纂科,编制2人,承担市地方志办公室的相关职能。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一般由市档案局分管地方志工作的副局长兼任。沈春荣任办公室主任。2002年1月,市档案局领导成员重新分工,副局长陈芳明分管地方志编纂科,沈春荣退居二线协助陈芳明。2003年4月3日,调整市地方志办公室人员,陈芳明任办公室主任。2007年6月14日,调整市地方志办公室人员,王怡任办公室主任。
至2010年5月31日,市档案局领导成员重新分工,王怡不再分管地方志编纂科,于振华开始分管地方志编纂科。2011年12月,局长沈卫新分管地方志编纂科,于振华退居二线协助沈卫新。2012年5月26日,调整市地方志办公室人员,沈卫新任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10月29日,吴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更名为苏州市吴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至2014年无变化。
二、队伍
县(市)地方志主管部门成立以来,均为非常设性机构,人员配置相对较少。1984年1月,地方志小组成立,核定人员编制2人。1985年6月,增至4人。1990年8月,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核定人员编制3人。1997年3月、2001年12月两次机构改革,核定人员编制均为3人。除县(市)地方志主管部门外,各乡镇、部门、单位均无独立的人员编制。第一轮修志期间,县(市)地方志主管部门和各乡镇、部门、单位采用以在编人员为主、调任与聘用人员为辅的方式组建编纂队伍,并对编纂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吴江县志》先后有268人参加编纂工作;镇志和专业志、部门志多是采用在编人员为主、调任与聘用人员为辅的方式编纂,先后有185人参加编纂工作。
2006年9月进入第二轮修志,市地方志主管部门和各乡镇、部门、单位采用聘用人员为主、在编人员为辅的方式组建编纂队伍,并对编纂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吴江市志》编纂期间,先后有343人参加编纂工作。镇志和专业志、部门志多是采用聘用人员为主的方式编纂,先后130余人参加编纂。